预 热
1预热的目的
降低焊后的冷却速度。
减少淬硬倾向,防止裂纹产生。
减少热影响区的温度差别,有利于减少焊接应力。
2预热应用的范围
对淬硬倾向较大的钢材进行焊接时,需焊前预热;对于铬镍奥氏体不锈钢进行焊接时不能进行预热。
预热的选择应根据钢材的成分、厚度、结构刚性、接头形式、焊接材料、焊接方法以及环境因素等综合考虑,并通过可焊性实验来确定。
加热范围:一般在坡口两侧各75~100㎜范围内应保持一个均热区域。测温点应取在热区域的边缘。对于对接接头每侧加热宽度不得小于板厚的5倍。
后 热(焊后将焊件保温缓冷,可以减缓焊缝和热影响区的冷却速度,起到与预热相同的作用)。
1、消H处理:焊后立即将焊件加热到250~350。C范围,保温2~6小时,后空冷 。
2、目的:加速焊缝金属中H的逸出,大大降低焊缝和热影响区中的含H 量,防止冷裂纹的产生。
3、应用范围:焊件若不能立即热处理而焊件又需要及时除H时,则需即使作消H处理。
焊后热处理
含义:将焊件整体或局部加热保温,然后炉冷或空冷的一种处理方法
作用:
降低焊接残余应力。
软化淬硬部位。
优化焊缝和热影响的组织和性能。
提高接头的塑性和韧性。
稳定结构的尺寸。
常用焊后热处理的方法
整体加热处理:将焊件置于加热炉中整体加热处理, 可以得到满意的处理效果。焊件进行进炉和出炉时的 温度应在300。C以下, 300。C以下的加热和冷却速度 与板厚有关。应符合以下要求:
对于厚壁容器,加热和冷却速度为50~150℃ /h,整体处理时炉内顶点温差不得超过50 ℃ 。如果焊件太长需分成二次处理时,重叠加热部分应在1.5m以上。
局部热处理:对于尺寸较长不便整体处理,但形状比较 规则的简单筒形容器、管件,可以进行局部处理。局部处 理,应保证焊缝两侧有足够的加热宽度。对于筒体的加热 宽度与筒体半径、壁厚有关,按下式计算。